访古村对话岁月,循红迹传承信仰|新媒体学院暑期实践队富田探寻记
播放新闻 2025-06-27
总访问:10次
6月26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新媒体学院“青禾富田·星火筑梦”暑期实践队走进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在王家祠堂、匡家村祠堂与陂下古村的青砖黛瓦间寻访古色遗韵,于斑驳旧址中追溯红色星火。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手记与心悟记录下古村文化与革命记忆的双重回响。
王家祠堂
品字天井藏祖训,青砖墙上刻烽烟
跟随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坐东朝西的诚敬堂以“丁”字形布局与对面“人”字形屏风遥相呼应,暗合“人丁兴旺”的吉兆。全祠共有5口天井,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品”字,体现先祖希望子孙后代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做官有品阶。
祠堂内的红色印记同样震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总部设于此,毛泽东主持召开“富田会议”,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也曾把这里当作办公地点。当手指划过阶梯状屋面石阶,实践队员们突然明白这“步步高升”的建筑寓意,竟与苏区干部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不谋而合。
匡家祠堂
九重廊檐承忠孝,半盏砚台写春秋
踏入粉白墙体的崇孝堂,长达98米的长廊与飞檐翘角的娘娘梳妆楼,尽显明代皇家气派。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祠堂,是当时极为罕见的女子纪念祠——明建安简定王娶匡氏女为一品夫人后,家族为纪念她的贤德修建此祠。
1930年,红军在竹隐堂里开办了第一所红军正规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仅为红军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进匡家村竹隐堂,触摸红军学校的历史印记,实践队员们深深震撼。革命先辈在此培育火种,古堂红史交织,让我们懂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既是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更是新时代青年责无旁贷的担当。
陂下古村
三六祠堂承古韵,斑驳标语映红心
来到古村,队员们首先被村口的八字墙吸引,仔细观察其用“三合土”砌成的独特构造,了解到它取谐音“八字强”,以及寓意子孙道路越走越宽阔的美好含义。 看到刻有“柏台乌府”字样的匾额,队员们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胡氏家族监察官员的故事。双生井的传说为古村增添神秘色彩,而井口斑驳的弹痕,却将思绪拉回1930年的烽火岁月——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敦伦堂召开,毛泽东、朱德在此开办红军学校,两百多条红白色标语至今仍印刻在民居墙上,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热血豪情。古色建筑与红色遗迹在此交织,让每一块砖瓦、每一处角落,都成为历史的讲述者。
双脉共振
魁星点斗传文脉,红星闪耀照征程
从王家祠堂照壁“魁”字到陂下古村标语“红五星”,实践队员们感悟到一种深刻的共鸣:王氏“品”字天井的祖训,与苏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品行要求,匡氏“忠孝两全”的建筑理念,与邓小平“笔杆子革命”的文化坚守,本质上都是对“精神魁星”的追寻。古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土壤,红色历史则为古村注入了新的精神图腾。
此次富田之行,让“青禾富田·星火筑梦”暑期实践队的队员们收获满满。不仅深入领略了富田镇深厚的古色文化底蕴,更在追寻红色旧址的过程中,深刻体悟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一处斑驳的红色印记都在无声诉说,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与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重要,皆是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
未来,实践队将充分发挥新媒体专业优势,通过制作短视频、撰写深度推文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富田古村的故事,再现红色历史的温度,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感悟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为赓续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