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学院睿思微课堂|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夯实文明互鉴精神根基
播放新闻 2025-08-04
总访问:89次
为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精神。在党的文化领导权指引下,7月27日20时,新媒体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第32、33期入党积极分子,在线上开展了以“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夯实文明互鉴精神根基”为主题的思政微课学习。本次学习由32期学班班长黄晶晶同学领学,旨在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在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筑牢思想根基。

学习以国际视野开篇,重点介绍了“红厅论坛・中墨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成果。在墨西哥城举办的这场论坛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发布的《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基石》智库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根基、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明确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也为全球南方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样本。
学习中明确,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继承、创新、发展中展现的独特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文化身份证”,它并非封闭保守,而是在坚守自身文化根脉的基础上清醒认知自身价值;其意义深远,既为文明互鉴筑牢根基,以“美美与共”的包容应对错误思潮,也为全球治理注入活力,用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更为共同价值凝聚共识,推动各国通过文明互鉴应对全球挑战。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发展,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曾因西方文化冲击面临挑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通过“两个结合”筑牢理论根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让文化主体性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巩固。在实践中,党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故宫文创、“非遗”活化到“文化+”新业态,让文化始终服务于人民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
学习中,入党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到,作为党的后备力量,需坚定文化自信,拒绝文化虚无主义,践行“守正创新”;新媒体专业学员更明确要以专业所长,通过短视频、文创设计等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让传统焕新、让互鉴故事远传。


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开放的“守正创新”而非封闭的“独善其身”。从墨西哥城的红厅论坛到校园里的文化实践,它始终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学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坚守文化根脉、开放参与互鉴,为夯实文明互鉴根基贡献青春力量。此次思政微课不仅深化了大家对文化主体性的理解,更激励青年一代以担当守护文化根脉,让中华文化在时代中彰显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