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东固——“畲乡寻迹”新媒体学院暑期实践队探访青原区东固畲族乡
播放新闻 2025-07-01
总访问:126次
在赣鄱大地的青山绿水间,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铺展出一幅民族团结的时代画卷。今年暑期,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新媒体学院“畲乡寻迹”实践队踏上了这片热土,开启了一段探寻民族根脉、解码团结基因的旅程。队员们深入走访东固畲族乡委员会党校博物馆、东固古街、平民银行旧址等地,用心探寻畲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脉络,亲身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东固畲族乡委员会党校博物馆,成为队员们叩开畲族文化大门的第一站。馆内精心陈列的畲族服饰、古朴的生活器具和珍贵的文献资料,系统勾勒出这一民族的历史变迁与独特文化。展品无声,却处处诉说着畲汉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清晰呈现了东固畲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汉族等周边民族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共同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图景。这种文化上的互鉴与共荣,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





东固畲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员黄予心为实践队员们详细解读了畲族服饰的文化密码。畲族男装以对襟单衫为主,常见黑、蓝、靛蓝、黄、红等色调,衣襟两侧饰有畲族织带纹样,象征吉祥与丰收。女装则称为"凤凰装",模仿凤凰形态,由上衣、裙子、彩带、水晶、拦腰、脚绑和花鞋七部分组成,并配以凤凰冠、耳坠、日月牌、扁扣手镯、脚镯和戒指等银饰。整体服饰以黑、蓝为主色调,庄重典雅,而银铃装饰则模拟凤凰鸣叫之声,增添灵动之美。
畲族服饰因地域差异形成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等不同流派,并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
走出历史的回响,实践队步入东固古街,感受鲜活的民族交融图景。这条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街,如今已成为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生动缩影。畲族特色餐馆与汉族传统商铺比邻而居,相得益彰;身着艳丽畲族服饰的老人与汉族商贩用当地方言熟络地拉着家常。队员们敏锐地观察到,许多店铺都是畲汉家庭携手经营,售卖的商品既有承载民族记忆的畲族彩带、精巧竹编等手工艺品,也巧妙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这种在经济生活中深度交融、互助共赢的模式,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最坚实、最温暖的现实基础。

在东固平民银行旧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始建于1928年的特殊金融机构,是畲汉群众并肩支援革命的无声丰碑。木柜台上深深的算盘痕迹、泛黄账册扉页的模糊字迹,都在默默讲述着当年畲汉群众在此共同存储粮盐、互通有无的感人往事。在这里,“平民”二字超越了阶级的界限,升华为民族互助的崇高象征:畲民的山珍野味通过这个网络流通四方,红军急需的物资依靠各族群众的信任得以输送。它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经济的共生共荣,是构筑命运共同体最坚韧的纽带。这份在烽火硝烟中淬炼出的、跨越民族界限的信任与合作,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艰苦卓绝岁月里的光辉实践。



通过此次深入实地的探访,“畲乡寻迹”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东固畲族乡的民族团结,绝非抽象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土壤,流淌在历史的血脉里。从文化习俗的交融传承,到经济生活的相互依存;从革命岁月的生死与共,到建设时期的携手同行,各民族在这里早已水乳交融,结成了休戚与共、荣辱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一位队员在笔记中写道:“在东固,我们看到的不是56个民族,而是1个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


如今的东固畲族乡,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续写着崭新的篇章。古老的畲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汇碰撞、融合创新,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共同擘画着发展的蓝图。这种水乳交融、牢不可破的民族关系,正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也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东固经验”。此次“寻迹”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青年学子们真切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