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菌菇棚里的乡村“思政课”:新媒体学子对话“奁之味”
播放新闻 2025-07-03
总访问:135次
为积极响应2025年江西省“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深入“村”“企”一线感悟振兴脉搏,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新媒体学院“青禾富田·星火筑梦”实践队近日走进江西奁之味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奁之味”),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实践调研课。在菌菇飘香的基地里,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观、劳动体验与深度访谈,探寻其科技兴农、产业富民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做企业,做品牌,要像呵护亲人一样用心。”
奁之味负责人李子平这句朴实的话语,为实践之旅定下了基调。步入菌棒生产车间,混合着木质原料与高温蒸汽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人们正有序配比着木屑、秸秆等农业废弃物。

李子平详细讲解了菌棒制作的核心流程:原料混合、高温灭菌、植入菌种。“传统灭菌耗时两天两夜,”他指着现代化设备自豪地说,“现在采用先进蒸汽灭菌技术,仅需160分钟左右,效率提升70-80%!”队员们仔细观察发现,不同菌种有专属配方,菌棒中心还嵌有特制海绵过滤空气,确保菌种最优生长,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效清晰可见。


随后,实践队来到被李总亲切称为“革命根据地”的一期种植基地。山茶菇、红头竹荪、松茸菇等多种食用菌在此孕育生长。队员们兴致盎然地参与了采摘实践,躬身于湿热的大棚,亲手触摸饱满的菌菇,汗水浸湿衣衫,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的辛劳与喜悦。午餐时,品尝着自己采摘的新鲜菌菇,那份鲜香滋味令人难忘。李子平透露,更具科技含量的二期产业园已在规划中,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下午的深度交流,铺展了“奁之味”品牌背后源于生活感悟的朴素深情,更揭开了李子平跌宕创业路上凝练的生存智慧与赤子情怀。


品牌背后,是珍视如亲人的经营之道。“奁之味”之名,承载着对品质的敬畏与对乡土的回望。李子平创业的初心始于改善家庭生活的朴素愿望,而后深深扎根于菌菇产业。然而前行之路布满荆棘——四年前一场异常雨水席卷而来,防控经验不足导致数十万包菌棒感染,损耗高达70%。这场刻骨铭心的重创,成为他转型的契机——唯有持续精进技术、筑牢风险防控之堤,产业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从亏损到共赢,销售模式在阵痛中蝶变。2017年聘请电商团队自建失利,让李子平放弃单打独斗,转向“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务实路径——拥抱成熟电商平台、借力带货主播,以包容姿态整合资源。
“五方联动”模式则是整合资源、普惠乡邻的坚实桥梁。“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支持+公司运营+村集体落地+农户参与”的模式,凝聚起振兴合力。运营多年的“扶贫车间”更是其社会责任的温暖体现: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等困难群体,提供月薪4000-6000元的稳定岗位、技术培训及产品保底回收,部分农户还可入股分红。基地已辐射带动周边上百个村、超过2000名村民增收。


绿色与智慧双轮驱动,是企业的技术底色。废弃菌渣近100%回收转化为菌肥、有机肥,并与水稻轮作形成“菌-稻-田”生态链;同时与江西省农科院等机构紧密合作,持续研发适销新菌种。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废弃菌渣在稻田重获新生——一曲科技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协奏曲在乡土大地上奏响。
面对实践队员,李子平寄望殷切:“青春非常宝贵!现在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融合了科技的高大上产业。非常希望大学生们能投身其中,你们的知识、视野,尤其是新媒体等现代技术,将助力农业走得更远、更好。”

此次奁之味之行,成为实践队一堂浸润泥土芬芳的“行走思政课”。队员们不仅触摸到科技重塑农业的强劲脉搏,深刻理解了“五方联动”产业模式在整合资源、带动共富上的强大生命力,更被创业者扎根乡土、心系乡亲的情怀所打动。

李子平对新媒体、电商的渴求与开放合作的态度,也为新媒体专业的学子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宝贵平台。在调研基础上,实践队结合专业所长,围绕塑造品牌IP打造、沉浸式农旅体验设计、新媒体账号运营等方面,与企业进行了建设性交流,为未来的院企合作播下了种子。当青年智慧与乡土需求相遇,乡村振兴的答卷,便在这座菌菇基地的科技感与人文温度中落笔生花。